国务院日前发布《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此次发布的《意见》,抓住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针对完善关爱服务体系和健全救助保护机制这两个重点,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安排和系统性的顶层制度设计。
《意见》还提出,要建立完善家庭、政府、学校、社会齐抓共管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并指出要支持和推动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志愿服务组织等社会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专业服务,支持社会组织、爱心企业举办农村留守儿童托管服务机构。
去年11月,中华慈善总会就在全国范围启动了“为了明天-关爱儿童”大型慈善项目,联合全国各地的慈善会与国际知名慈善组织,一起关爱留守儿童。按照中华慈善总会的规划,将通过总会和全国各级各地慈善会以及社会各界的通力联动与合作,力争5年内,在所有留守儿童集中的地区设立“关爱儿童之家”。中华慈善总会常务副会长王树峰日前就这一项目的有关情况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记者:此次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无疑是对总会“为了明天-关爱儿童”项目的一种有力推动。请问你怎么看待国务院此次出台的《意见》?对于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有何意义?
王树峰:《意见》的发布非常及时且有重要指导、推动意义。近些年,留守儿童问题愈发突显,社会各界的关注度和参与度逐渐提高,但是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涉及法规政策以及学校、社区、家庭、个人等方方面面,十分复杂。
《意见》的发布,制定了总体目标,明确了家庭、政府、社会等各方职责,完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救助保护机制,系统、规范地指导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工作,从而进一步在源头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等等。
有了这份文件,我们对于做好“为了明天-关爱儿童”项目更有信心了。一是关爱留守儿童需要跨组织、跨领域的合作,文件的发布,必将推动社会各界更加积极地参与进来;二是在文件的指导下,我们对项目内容、形式、目标等进行了升级完善,对于慈善总会将该项目发展为具有全国性、持续性、有效性的慈善援助项目具有重大意义。
记者:中华慈善总会“为了明天-关爱儿童”项目的实施目标是什么?目前进展如何?
王树峰:“为了明天-关爱儿童”项目的实施目标,是以在全国各地建立“关爱儿童之家”为载体,解决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亲情失落、学习失教、心理失衡及特殊困难等问题,让他们未来更好地融入社会。
项目自去年11月启动以来,得到全国慈善会系统以及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许多省、市慈善会相继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通过多种形式,或普遍部署、或在重点区域率先开展,目前该项目总体进展形势良好。
目前,一方面我们针对全国慈善会系统发布了《关爱儿童之家使用、管理指导意见》,规范了项目在各项实施工作中的具体标准;另一方面,我们正在与捐赠单位落实捐赠协议,即将在山东、山西、安徽、福建、贵州等省市启动该项目,直接援建“关爱儿童之家”。今年总会也将配合各地慈善会在各省市范围内开展联合劝募和宣传,上下联动、左右联手,从而在全国范围内掀起新一轮高潮,推动该项目的全面开展。
记者: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意义重大,但把这项工作做好、做长久非常不易。
王树峰:是的,但我想我们一定要全面、系统、规范地关爱保护留守儿童。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有一个故事让我特别感动。在山东沂南县有一个“关爱儿童之家“设立在当地派出所,派出所为该地区留守儿童建立了档案。该档案掌握了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全面资料,能够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服务。档案中不仅记录了留守儿童及其父母、监护人的基本情况,而且收集了打工家庭的主要困难及在外务工家长的联系方式等信息。这个派出所的5名民警分别负责各自警务区内的留守儿童管理、帮扶工作,做到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父母和监护人情况、留守儿童学习和生活情况“三清楚”。
在这个“家”,孩子们可以免费上网,与父母通话,在民警的辅导下做作业、打球、画画、做游戏等等。经过努力,该派出所管辖区内,取得了未成年人犯罪零记录的好成绩。
这个案例打动我的是,派出所民警虽然不是专业慈善工作从业者,但是他们把关爱留守儿童、把管理“家”作为自己本职工作的一部分,全身心地投入,取得的成果也是非常震撼的。
记者:此次国务院发布的《意见》中专门明确,要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救助保护机制。包括建立强制报告机制、完善应急处置机制等。请问在中华慈善总会的“为了明天-关爱儿童”项目中,是否有针对相关问题进行有效解决的内容?
王树峰:“为了明天-关爱儿童”项目,是以“关爱儿童之家”为载体开展活动的,铸造一个具有“家”的感觉与氛围的场所。
从项目内容的角度看,针对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情感、安全、教育等问题,我们有针对性地设计了心灵屋、安全教育、亲情角、课业辅导等环节。通过与当地政府、学校及专业志愿者合作,为孩子们提供心理支持;通过电脑视频、电话等方式加强孩子们与家长之间的联系,配合心理咨询的服务,解决各种心理与行为上的不良反应;通过视频、绘本等方式给儿童讲解安全知识,防止各类安全事件发生。
从项目管理的角度看,聘用一名专职人员,相当于家长,负责照顾孩子、管理“家”,同时每个“家”配备2-3名长期稳定的志愿者,协助“家长”做好日常工作。这样,由于“家长”和志愿者都是固定的,对每个留守儿童的情况比较熟悉,如果孩子们出现异常,能够及时察觉到,以便做出应对处理。
与此同时,“家”的日常运营管理隶属于当地某一级慈善组织负责。我们的慈善会已经分布到乡镇,甚至村里都有慈善办,对于孩子的家庭成员组成等信息相对了解,便于处理一些突发状况。
综合来看,一方面通过“家长”及慈善会的主动观察、照顾来确保儿童的安全,另一方面,通过对儿童的教育,加强他们自身的安全意识,能够主动避免或者反映出遭受不法侵害或意外伤害等情况。
“关爱儿童之家”将为留守儿童搭建起长期、开放的关爱平台,在运营过程中不断发现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问题,通过有效动员及整合社会资源,从而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在不易招募到心理学、心理咨询与社工相关人士的地方,将来我们会考虑配置大型巴士,作为流动“关爱儿童之家”,开展巡回式服务。
记者:《意见》在总体目标中提到,到2020年,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儿童留守现象明显减少。这也就意味着这一目标将在“十三五”期间就要完成。请问中华慈善总会“为了明天-关爱儿童”项目的实施和推进是怎样的一个规划?
王树峰:“为了明天-关爱儿童”项目是一个全国性的慈善援助项目,将实行统一的政策指导、统一的管理规范、统一的方案设计、统一的监督检查等。
总会与各省市慈善会携手合作,联合劝募,总会宏观指导,各地方慈善会具体实施,比如项目地点推荐、项目点的建设及日常运营与维护、志愿者招募与管理等,确保爱心之家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妥善保护,使孩子们受益最大化。
今年总会将大力推动该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和开展。对于各地慈善会的项目开展,我们将按照统一的方案要求,指导并配合其项目的开展。总会将在全国慈善会系统发布《“为了明天-关爱儿童”项目方案》和《关爱儿童之家使用、管理指导意见》,规范项目在各项实施工作中的具体标准;同时选择6-10家有积极性、有实施力度、具备良好募款条件的省市慈善会率先启动,进行联合劝募和宣传,上下联手,左右联动,在全国范围内掀起新一轮的高潮,以多种方式筹募资金,加大宣传和执行力度,力求取得显着成效。力争5年内,在所有留守儿童集中的地区都设立“关爱儿童之家”。
记者:一个好的慈善项目,会有好的考核和验收机制。近年来我国不少地方也对留守儿童开展很多关爱项目,但收效并不显着。请问“为了明天-关爱儿童”项目在验收与考核方面有何措施?
王树峰:近年来,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展开了多种形式的帮扶,但是具有全国性、持续性、有效性的援助项目为数不多。
“为了明天-关爱儿童”项目从立项之初就引入专家,经多方调研、召开数次论证会后才完成方案设计。严格遵循世界知名慈善组织“全球联合之路”的标准以及中华慈善总会的项目管理制度。成立项目管理委员会,加强对项目资金和项目实施的监管,及时向捐赠方反馈项目进程,适时邀请第三方审计,积极接受各方监督,进一步提高项目的透明度,确保项目按预期完成。
根据《关爱儿童之家使用、管理指导意见》,项目在执行过程中,将进行阶段性总结,不断推动能力建设和自我评估,每年年底完成年度运营报告。该项目计划3年为一周期,邀请第三方对“关爱儿童之家”的建立及运行效果,进行阶段性指导、评估和反馈。
记者: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这样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慈善项目,所需的善款必然是巨大的。请问善款募捐情况如何?
王树峰:由于整体经济形势的影响,募款难度相对于以往有所增加,但从筹款的结果看,还算是满意的。截至目前,已经有7家企业或基金会认捐了约1200万元。根据我们2016年的整体规划,将分配到山东省、山西省、安徽省、贵州省等省市。
“为了明天-关爱儿童”项目是总会与“全球联合之路”联合开展的全国性的慈善援助项目。募款方面是中华慈善总会联合国际劝募组织在全球劝募的一次创新尝试,中华慈善总会面向全国企业及各界爱心人士劝募;“全球联合之路”面向在中国设立公司的境外企业或其总部的企业基金会筹募资金;全国各地各级慈善会负责组织本区域内企业捐赠。
除了传统方式寻求和维持一些大额捐款伙伴外,我们还将运用新媒体,充分发挥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优势,设计一些形式灵活、内容新颖的活动吸引大众的参与,最大限度地挖掘社会大众的潜力。
关爱留守儿童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和李克强总理要求的一项意义深远又迫在眉睫的重大公益慈善事业,它需要在政府支持下,全社会共同参与。因此,我们也希望倡导爱心企业伸出友爱之手,共同帮助孩子们筑梦成长。我们愿为社会各界爱心企业搭建公开、透明、规范运作的合作平台。
将来如有可能,我们也希望能够与爱心企业、公益机构等联合成立“关爱儿童慈善联盟”,以期能协助政府更全面、系统、规范地做好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