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

王振耀:公益是事业更是产业 最大挑战是人才短缺

来源:公益时报

 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2016年,其实处在一个历史最重要的转折关头。今年3月份,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次有这样一个系统和国际接轨的慈善界根本大法慈善法就要诞生了。这将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如果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04年、2005年打开了发展慈善事业的政策大门,2008年社会开始积极响应创造了中国公益事业的元年,那么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积累,现在中国的慈善事业到了一个非常高端的阶段,到了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点。在这个转折点上,其实我们要回答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什么是公益,什么是公益慈善?

 慈善是事业吗?是产业吗?

 大家知道,千百年来,其实我们都知道公益慈善好,但是对它定义不够,都说是好事,但是这到底是什么样的好事呢?其实我们没有细致地用数量化,用一个有形的概念来把它进行定义。我觉得在这个关头,我们要回答两个问题,就会很简单地知道什么是公益慈善。

 首先,慈善是事业吗?我觉得很容易回答,大家觉得慈善事业很顺口,但接着要问的是,慈善是产业吗?我们很多人就会立即感到,难道慈善是产业?它怎么是产业呢?这个问题到现在,我认为我们还没有系统地分析解决这个问题。

 其实要回答是不是产业,我觉得只要从两个方面一看大家就知道了。公益慈善能不能创造GDP?另一个,也可以说,公益慈善有没有一定的资金体量存在?GDP很明显,美国、欧洲乃至全世界都知道,有两个最明显的数据。一个是就业,一个是志愿服务的数量。在美国、在欧洲,许多国家慈善就业,一般在整体就业人口的10%左右,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就业是要产生GDP的。志愿服务更产生出大量的社会服务。大体上,公益慈善事业占的GDP,5%左右是没有疑问的,这还是比较保守的估计。

 所以慈善是不是产业?毫无疑问是产业,是一个非常大的产业,它能产生就业,它能产生GDP,它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多样化的服务。同时另一方面,我们一定要感到,慈善是一个产业,有很大的资金体量。有人要捐赠百亿,有人要捐赠几十亿,有人要捐赠股权,有人要捐赠建筑物,所有这些,作为一个产业,它不可能立即把钱捐出去就完了,不是发给穷人就完了,不是这样的。它有各种各样的事业,包括现在有社会企业、社会创新等等。如何投入,如何保值增值,世界各国已经创造了很多方式。

 人才是最大挑战

 现在,中国慈善界恰恰有了百亿捐赠,有了几十亿的捐赠,公益基金会有几百亿上千亿的资产,那到底怎么做?在这个历史转折关头,我们回答了公益慈善可以是产业,当然是事业,更应该进一步发展,使这个产业更健康,在社会上发挥更大作用的时候,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现在的挑战是什么?

 现在最大的挑战,我们在座的都会意识到是人才。我们没有大量的杰出人才投入到公益慈善事业中间。一百人不够,一千人也不够,13亿的人口,需要大量的大大小小的人才进来,就像克强总理说的万众创业,公益慈善也需要万众创业,到今年这个万众创慈善之业的时机到了,但是我们的人才建设还有很多障碍,归纳起来四个方面非常突出:

 第一,培训机制,我们不像商业,有系统的商学院,全世界非常系统、大量的、经常有的各类培训很多。第二,没有过得去的薪酬体系,大家不愿意说利,好像君子就不应该谈利,但是没有资金保障,没有薪酬,怎么能驾驭几十亿、几百亿、几千万的公益资金呢?各种各样的事怎么做?第三研究、设计,包括咨询等。第四,组织,专业化的人才组织也少。我们有秘书长协会,有投资募款的协会吗?没有。

 到现在这些方面几乎不存在,所以现在中国公益人才的成长机制、支撑系统非常脆弱。

 今天在这样的历史转折关口,我们这些多年努力致力于推动中国慈善公益事业发展的人在这里聚会,包括媒体界的朋友们,我们应该认识到一个问题,慈善事业大发展的时机来了,国家的政策和法律给了我们广阔的空间,慈善是产业,是事业,是一个非常好的实体,大家都已经有了共识,但是我们的民间、社会支撑系统还相当脆弱,当前集中矛盾是人才。


文章分类: 公益新闻
分享到:
在线客服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周六至周日 :9:00-17:00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